
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,也是一面镜子
父母一直期待假期能与孩子更好地交流一下,对于孩子来讲,这可行吗?
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,永远读不完。父母应该是伴随孩子一块同步成长,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假期的期待上。一个家庭搞好交流、和谐,是至关要紧的。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,不是拥有多少财富,物质条件的好是远远不够的,好的心里环境才是要紧的。好的心理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摇篮,也是孩子一生的幸福,恐怕是一本书也说不完。
做到常常与孩子交流,这可能吗?
伴随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,其特点、需要不同,所以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方法、交流语言都会不同。要依据孩子的生理年龄、心理年龄时期有兴趣的事情来交流。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所提问题有的幼稚,脱离实质。其实,孩子不可以区别真实与想象、理想与幻想的不同,心理学研究发现,只有18%的6岁儿童能不同真实与幻想;有90%的9岁儿童可以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;11岁的儿童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。
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,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,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。所以父母要看重与孩子的交流,而且,交流要无形地在天天的点点滴滴中完成。
孩子上了小学,交流时又应该注意什么呢?
名正言顺,这个时候父母第一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,但有的父母以为如此会导致孩子的依靠性。其实,中国的文化教育底蕴是非常深厚的,“最难的难不过中国的方块字”,孩子从婴幼儿园到小学,对学习的定义是比较陌生的,所以,父母要陪读,要一笔一划帮着写作业。而且,学问不止是老师教的,还要鼓励孩子问同学,与小朋友交换不同怎么看。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放学将来在一块做作业,这种小组学习非常值得倡导。
第二,还要关心孩子的在校状况,培养孩子落落大方、积极、开心的情绪,不要斤斤计较,这就得从自己做起,譬如丢了一块橡皮,裤子屁股磨破了口,不要喋喋不休。多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,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有兴趣的事情,如带孩子去参观科技展、看儿童剧,而不是去逛商场买衣服、去证券市场做股票买卖。在德育方面,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。父母要做表率,要有耐心,更不可以糊涂,举例,孩子不小心摔倒了,有些父母就揣地一脚,说都是这地的错。这明显不对,会培养孩子委过于人的问题。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要循循善诱,不可以以暴力态度对待,也不要一味迁就。
在是非教育过程中,有的事情父母确实说得对而且非常有道理,但孩子不服气,如何解决?
口服就好了,不要强求孩子灵魂深处的东西;要允许孩子有疑问,有不同怎么看。有的父母就犯如此的错误??“我告诉你过多少遍了,你如何又有”,孩子毕竟是孩子,不是大人,什么话不是说过一次就好了,况且大人更不是圣人,也不会被“教育”过一次就记住了。